暖心滴聚创小编整理归纳了《大学语文》28篇精读课文,内容包括考纲精析、考纲精析答案、(文言文)原文翻译等。每周更新,关注收藏本站{http://www.fjzsbks.com/Default-6.aspx},及时查阅或下载往期精彩内容。
《风波》
一、考纲精析
1、理解本篇小说题目《风波》的含义 。
2、分析七斤与赵七爷、九斤老太与六斤这两组人物分别对应的关系。
3、理解人物对话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
4、指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
5、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
二、考纲精析答案
1.本篇小说题目《风波》的含义。
小说描述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这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2.七斤与赵七爷,九斤老太与六斤这两组人物分别对应的关系。
七斤、七斤们与赵七爷虽分属不同的社会阶级,但七斤和七斤们浑浑噩噩,一事当前只知道保身活命,绝无反抗意识。因此,七斤和七斤们就与封建遗老赵七爷一样,无形中也成为张勋复辟的社会基础。后者,尽管在九斤老太的眼中,六斤是一副“败家相”,而六斤则骂九斤老太“这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前辈所走过的老路。因此,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比照、映衬,都极其形象而深刻地演绎了本文的主题。
3.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首先,通过富有乡土气息的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文中赵七爷说:“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的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你能抵挡他么!”把他恫吓与欺骗农民,头脑顽固不化,却又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写七斤的长烟管,当他从城里回来向乡里人讲述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含着长烟管显示出骄傲的模样;当他因没辫子而害怕忧愁的时候,“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从烟管的刻意反复交代就清楚地点明了他得意时目中无人、无知浅薄,失意时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七斤的心理描写体现出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政治上无知的特点。
5.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小说结尾含蓄隽永,张勋复辟失败,皇帝不坐龙庭了,辫子风波亦随之结束,但农村依然是死水一潭,没有丝毫改变。农民依旧愚昧麻木,封建思想依旧代代相袭,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中国的变革再不唤醒民众,就会前功尽弃,绝无成功的可能,只有彻底失败。
三、课文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 1920 年 9 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后收入《呐喊》。
2.的:“五四”开始的白话文,结构助词“的”、“地”、,在一些作品中已有所分工,但不严格。
3.此处标点符号,用的是逗号,现在一般用冒号。本文中类似的情况较多,这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开始时候新式标点符号还不成熟的一种历史现象。
4.伊的儿媳:从上下文看,应为孙媳。
5.夜叉:佛教指恶鬼。后来用来比喻相貌丑陋、凶恶的人。
6.大赦:国家在一些特殊的时期依法对犯人实行赦免(减轻或免除刑罚)。
7.辫子:我国满族旧俗,男子剃发垂辫(剃去头顶前部头发,后部结辫垂于脑后)。1644 年清世祖进入 北京后,几次下令强迫各族人民遵从满族发式,屠杀不遵从剃发令的民众。曾经有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 不留发"之说。
8.搡(sǎng):猛推。
9.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指小说《三国演义》,不是史书《三国志》。批评:意为批注。金圣叹 (1609-1661),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浒》、《西厢记》等书,但是不曾批注过《三国演义》。后人曾 伪托金圣叹的名义为《三国演义》一书作序和附加评语,故有此说。
10.长毛:指太平天国起义军。他们不剃发不结辫,以示对清廷的反抗,被称为“长毛”
11.昏诞胡涂:神志不清,荒唐糊涂。胡涂:同“糊涂”
12.张大帅:指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 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他在北京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 七月十二日即告失败
13. 计画:同"计划"。
14. 十八个铜钉据上文应是"十六个"。作者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致李霁野的信中曾说:“六 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
四、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 1920 年 8 月 5 日,最初发表于 1920 年 9 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一号。作品以 1917 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民后,他和属下的兵官仍坚持留辫, 继续效忠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1917 年 6 月,张勋率兵入京。7 月 1 日,与康有为等人扶持溥仪复 辟。这也就是小说所说的“皇帝做了龙庭”事件。
事件发生时,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于 7 月 3 日 愤然辞职,以示抗议。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讨之下,只延续了 12 天(7 月 1 日至 7 月 12 日)就匆匆结束,以失败告终。但鲁迅却对此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小说《风 波》正是他在一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造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辛亥革民不彻底的清醒认识。
温馨tips
想要专升本语文练习的同学可以扫码关注下方【聚创专升本】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真题】。
关注【聚创专升本】微信公众号
了解福建专升本学习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