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滴聚创小编整理归纳了《大学语文》28篇精读课文,内容包括考纲精析、考纲精析答案、(文言文)原文翻译等。每周更新,关注收藏本站{http://www.fjzsbks.com/Default-6.aspx},及时查阅或下载往期精彩内容。
《短歌行》
一、考试大纲具体考核要点
1.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概括全诗的主旨。
2.理解本诗的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3.理解诗中用典、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4.背诵这首诗。
二、课文阅读知识点解析
1.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概括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理解本诗的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全诗共三十二句,每八句一组可分为四层意思,且一、四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现实境况;二、三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想象情景。这两部分相互激发,互为因果,强烈抒发了曹操兵败赤壁之后渴望广纳贤才,以求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和担心时光有限、功业难成的忧思愁闷。全诗在回环往复,低昂回旋中把作者跌宕起伏,复杂多端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深沉的忧郁中,昂扬着顽强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
3.理解诗中用典、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本文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的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为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这两处的比喻,所指称的对象都是贤才,一如月光,一如乌鹊,但前后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从贤才的才质着眼,后者从贤才的处境落笔,变化中恰巧显现出诗人用意的准确。
三、文学常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市)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曾参与镇压黄巾军起义,又起兵讨伐董卓,逐步壮大了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在政治上,曹操用人唯才,大兴屯田,抑制豪强,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最终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建安七子”、蔡琰等作家。曹操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其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二十余首。他的诗作,反映了汉末动乱现实,表现了他伤时悯乱的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昂扬进去的豪迈气概。语言古朴,气象恢宏,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有《曹操集》。
温馨tips
想要专升本语文练习的同学可以扫码关注下方【聚创专升本】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真题】。
关注【聚创专升本】微信公众号
了解福建专升本学习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