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2019年最新的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的一些要点概况复习资料,希望有助于所有喜欢聚英的小可爱能够更好的对语文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该资料由聚英专升本独家整理收集,记得和小伙伴们分享哦~
·谏太宗十思疏 (谏:进谏)
①题材:议论文、奏疏
②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积聚君王的恩德和道义。)
③背景:唐代兴盛佛教道教,大兴土木。
④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方法凸显君 王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治国之道。)”——作用:环环相扣,逐层深 入,文理清晰。
⑤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一段/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形象性)和比较论证(第二段/事实论据)
⑥ 魏徵“谏”的艺术体现在:
a.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复杂的治国之道变得浅 显易懂;
b.贬低自己,抬高对方;
c.运用对比;
d.最后指出治国之道。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这段文字魏征指出为人君者,治国安邦的要害是什么?
德义
2)这段文字它所强调的这句话“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如何体现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君主、皇帝,他们的道德修养都是一样重要的。
3)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对比论证;比喻、对偶(立论→证明,驳论→证伪→着眼点)
2.“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 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三如君实责我以在 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 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1)这两段体现了什么行文风格?
柔中带刚
2)从这两段文字来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要害在哪?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请你根据第三段文字理解其推理方式?
以退为进
3.“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 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 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
1)根据这段内容,请你指出论证层次?
三个层次,这段文字在论证过程中间为什么贯彻的据实反驳,据理反驳:四大罪名事实源于 变法核心;反对的人都为同朝为官的士大夫,因此要据理反驳。
2)这段文字用盘庚之迁的典故跟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有什么联系?
间接地表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同盘庚一样是壮大国家,通过类比的方法强调文章的中心观点。(表 达了坚决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
·今
①总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 ,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
②背景:五四运动前夕,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 世。
③“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比喻性论据
④第一个分论点引用耶曼孙所说的话,为引用论证(理论论据) ;第二个分论点 讲宇宙大化,为演绎论证。
⑤ “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事例论据分别蕴含“忧 患意识”和“牺牲精神”因为屈原的《离骚》始终包含着对国家的担忧,林肯为 黑奴解放而牺牲,是黑奴解放的象征。
1.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 ,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 “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1)这三段文字所指出“今”的含义:?
时间
2)这部分文字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归纳法(二)、演绎法(三)
3)这部分文字所应用的论据类型?
理论论据(二)、事实论据(三)
2.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 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 所激起的波澜声响, 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 ,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 这样传演,至于无穷, 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 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 ,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 以成其永远, 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 一掣现在的铃, 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 这就是“今” 最可宝贵的
道理。
1)请你指出这段文字的分论点?
“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2)这段文字所应用的论证方法?
归纳法、类比(比较)
3)这段文字跟中心观点的内在联系?
作者既已无可辩驳地论证了世界的“一贯相连的永远性”,也就证明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可分割性,抓住现在,立足于“今” ,也就必然抓住了过去和未来,这就再一次导向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 “今”是最可宝贵的。
(注:本文由聚英专升本整理,若出现个别错误,欢迎关注公众号进行反馈。)
关注聚英专升本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